养蟹技术攀高峰 为民初心从未改 “以前养螃蟹担心丰产不丰收,现在有合作社,有底气、有信心;十年前螃蟹养殖靠天气、碰运气,现在讲科学、凭技术,点点手机就能监测蟹塘情况……”说起十年来的变化,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、高淳区砖墙镇茅城村党总支书记邢青松如数家珍。 “近十年,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养殖螃蟹走上致富路。”邢青松说,一人富不算富,乡亲们一起富才是真的富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他一直保持着“带领大家同走致富路”的初心。
螃蟹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7月的永胜圩万亩高效生态养殖基地绿意盎然,风景如画。观蟹大道两侧水杉高大挺拔,两旁标准化的蟹塘里水体清澈,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视频监控点,可随时监测水质溶氧、透明度、pH值等指标。 “以前螃蟹养殖区可不是这样。”回忆这些年螃蟹产业的变化,邢青松打开了话匣子:以前是一家一户的养殖模式,进水、排水同在一条沟渠,塘口没有正经路,进料全靠人工挑,生产、生活垃圾乱堆乱倒,不仅污染生态环境,还影响螃蟹品质。 探索和改变从2018年开始。邢青松流转了1000亩土地,在蟹塘增加尾水净化处理设施,开始了高效生态养殖试验。在试验初步成功的基础上,2020年青松水产合作社又参与流转2.1万亩土地,统一进行规模化、标准化、生态化改造,打造了永胜圩万亩高效水产生态养殖基地。和普通蟹塘相比,生态基地养殖的螃蟹规格更大、产量更高,去年基地养出的螃蟹平均规格达到4两以上,高规格螃蟹比例占到40%左右,比普通蟹塘提高约10个百分点。 “以前养螃蟹几乎没有技术指导,靠个人眼光,碰运气、靠天气,现在养殖要讲科学、凭技术。”邢青松感慨道,如今,养殖户通过互联网、手机终端登录“水产养殖监控管理系统”,就可随时随地了解蟹塘内的溶氧量、温度、水质等指标参数,一旦发现某区域溶氧指标预警,只需点击“开启增氧器”,就可实现远程操控,喂食也可直接通过无人机抛洒。 螃蟹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,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。目前永胜圩万亩养殖基地有30多名年轻大学生创业,其中一户养殖业主王刚夫妇都是“90后”大学生,他们为水产养殖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带领更多人同走共富路 “推销螃蟹1.99亿元,帮助社员户均增收1.94万元,其中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2388.17万元,利润70.16万元……”今年4月26日,2021年度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分红大会搬到了抖音直播间,当邢青松介绍完一串数字后,点赞迅速刷屏。 高淳人养殖螃蟹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,但受限于规模零散、缺乏技术支撑、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,一度整体效益不高,甚至有时候丰产也不丰收。 为让农民抱团抵御市场风险,2008年,邢青松创办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,2010年又建立起江苏第一个省级水产合作联社。“联社有保护价收购机制,螃蟹价格行情好时,社员养殖的螃蟹随行就市;螃蟹价格低迷时,联社就以每斤高于市场10%—15%的保护价进行收购,让大家对螃蟹养殖有底气、有信心。”邢青松介绍。 “经过十多年发展,目前联社拥有专业合作社23个,社员3218户,螃蟹养殖面积13.68万亩,带动螃蟹养殖、销售等产业约10万户农民走上共富路。”邢青松自豪地说。从1992年个人投身螃蟹养殖,到成立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,螃蟹养殖改变了邢青松个人的生活,更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老百姓“富口袋”更“富脑袋” “这些年,老百姓的口袋鼓了起来,思想境界也高了。”邢青松说起身边的变化感触颇深。 砖墙镇西江村村民刘小海是合作社第一批社员,加入合作社之前他养螃蟹赚一年亏一年,基本赚不到钱。加入合作社后,他只管养好螃蟹,技术、销售由合作社负责,如今他家里盖起了楼房、买了小汽车。“现在他还用在合作社学到的本领免费帮助其他村民,许多养殖户跟着他进蟹苗、种水草,已经成为当地的乡土人才了。”邢青松开心地说。 像刘小海这样的人还有很多。社员沈宏斌以前只闷头于自家“一亩三分地”,后来跟着合作社学技术、上党课。2014年,沈宏斌被联社发展入党后,积极参与乡村文明建设,组织村志愿服务大队开展春节写春联、中秋打腰鼓、重阳节包饺子等民俗文化活动,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。 多年来,青松联社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组织党员争当“党员示范户”“党员养殖户”“党员营销标兵”,每名党员建立一个养殖示范点、联系一个养殖户、结对一户困难家庭、帮促一名社员,形成“党员示范带、社员跟着干”的联动效应,让合作社更有内涵、社员更有气质,实现从“富口袋”向“富脑袋”的转变,大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 |